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並非易事。面對日漸退化的認知功能與判斷能力,患者很容易會感到恐慌與不安。負面情緒加上溝通能力下降,情緒控制的能力也隨之減弱。照顧者錯誤的溝通技巧,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觸發更嚴重的後果,例如,長者可能變得脾氣暴燥、表現不合作、行為帶攻擊性等。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需要花點心思。以下,我們綜合了5個簡單的溝通技巧,解決認知障礙症患者最常見的溝通及行為問題。
這是香港人常犯的毛病!香港人什麼都講求快捷,連語速都比較快。日常生活這樣的語速並沒有問題,但如果要與認知障礙患者溝通的話,就要改改這習慣。年紀越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反應速度會減慢,容易誤解對方的表情、語氣或動作的意思。
照顧者如果用急促的語氣説話,患者可能會誤會以為對方感到不耐煩。 語速太快容易令患者變得激動和緊張。因此,與患者溝通時,照顧者可以用平穩的音調,緩慢清楚地把話說完,好讓患者慢慢理解你的意思。
想必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經歷。當長者說錯話時,我們都有衝動想要馬上糾正,但其實這樣立即否定可能會使患者更慌亂。
隨著病情惡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溝通能力大不如前,表達時可能會找不到適合的字詞表達自己、亦無法適當地抒發自己的情緒。有時候,他們講話流暢卻言不成理,沒有明確的內容。理解對方說話亦可能只能夠掌握部份意思。
照顧者面對這些情況,最好的應對方式是靜靜地等患者說完話,簡單附和幾句後,再引導他到正確答案。這樣既不會打擊患者的自信,又可以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
一個較常見的認知障礙症溝通問題是患者可能會因為忘記正常社交的禮儀,而作出不妥的行為,例如打斷別人的說話、不回應別人,甚至變得很自我中心。
當認知障礙症患者作出這些行為時,照顧者千萬不要當場質問他們,因為照顧者的責罵可能會令他有所畏懼或抗拒。與其當場糾正,照顧者可以反思患者做出這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思考如何預防他重犯。
我們知道照顧固執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失去耐性,直接用命令的口吻指令他配合。這是萬萬不可的做法,長者患了病也有自尊,他能夠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態度。當我們要爆發的時候,建議先深呼吸,離開一下現場,等自己心情平靜後再使用平和的語氣引導他,以免適得其反。
認知障礙症患者容易因為日常生活中遇到障礙,而感到沮喪,情緒起伏不定。
為提升患者的自信心,照顧者必須訓練患者的自理能力。很多認知障礙症患者仍然有能力完成部份自理活動,如梳洗、穿衣、進食等。只要透過簡化步驟、給予口頭、視覺或觸手提示、多給予嘗試機會等,患者便可以發揮剩餘的自我照顧能力和培養自我照顧的習慣。照顧者可以等他完成任務後說聲謝謝,這種訓練可以讓患者得到成就感與自我實現的感覺,培養正面的人生態度。
其他話題 Other Topics
最新的文章 Latest Posts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
超過3,000位照顧者已經訂閱我們的資訊!訂閱我們的資訊,你可獲得免費護理工具、專家護理知識和同路人分享。立即訂閱,也可以隨時取消。請在此填寫你的姓名和電郵地址:
Phone: 3905 4000
WhatsApp:
9883 3490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ployment Agency License No: 66596
Office Hours: Mon-Sun, 8:00am - 9:00pm